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任務
所屬分類: 新聞資訊 來源: 國家電網報 作者: 管理員 更新日期: 2016-02-04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
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實踐
供給側改革是基于供給側理論體系的具體實踐,目的在于擴大經濟增長的潛在產出水平。從國外的實踐來看,減稅和減少政府對經濟生產的干預是供給側改革的典型做法,“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分別是其代表。盡管“里根經濟學”被國內部分學者標榜為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樣本,但其主要措施中仍然有著需求側管理的影子,如減緩和穩定貨幣增速、促通脹下滑。
不同于“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的做法。我國在穩定需求側的基礎上,政府推出的眾多政策措施都帶有廣義的供給側改革含義:如推動國企改革的同時,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生產活力;放開“二胎”,從數量上增加未來潛在的勞動力投入等等。
我國電力行業供需“錯配”問題
電力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為社會生產和生活提供電能,是我國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仍然存在著相對于需求的“錯配”問題,主要體現在電源結構、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在電源結構方面,我國煤電裝機占總裝機的比重接近60%,由于利用小時數相對較高,煤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二,而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發電量所占比重不到三分之一,難以滿足人們對低碳、綠色電力的需求,也不利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在發達國家,清潔能源逐漸取代煤電成為主要的發電能源,目前OECD國家煤電發電量所占比重已降至三分之一以下。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工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用電峰谷差逐漸加大,加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的快速發展,系統調峰需求不斷增加,而目前的抽蓄、燃氣等調峰電源規??傮w較小,難以滿足不斷增加的系統調峰需求。
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由于電力需求增速不斷放緩,而新增裝機一直保持較大規模,近年來的發電設備尤其是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不斷下降,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因裝機增長迅猛,也需要更多外送通道的建設?!‰娏π袠I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
總體而言,當前電力行業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優化結構與提升效率,具體應該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其一,加強電力統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環境空間、電力需求等因素,統一規劃電源與電網的發展目標、結構及布局,堅持電源與電網同步設計、建設、投運,避免出現有外送通道無電源、有電源無外送通道的情況。
其二,優化電源結構與布局,調整存量、做好增量。暫緩或減少核準常規煤電項目,尤其要嚴格控制東北、西北地區煤電項目;加快發展沿海核電,科學規劃內陸地區核電建設;積極開發水電,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加快建設抽水蓄能、燃氣等調峰電源,提高電力系統調峰電源比重,提升電力系統調峰能力。
其三,加強電網建設,促進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榆橫—濰坊、酒泉—湖南、錫盟—泰州、上海廟—山東等特高壓工程建設;加強各地區主網架和配電網建設,加快推進配網升級改造工程,促進各級電網協調發展。
其四,大力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工作,同時加大外送力度;積極探索“三北”地區冬季風電清潔供暖工作,提高風電消納能力;完善輔助服務補償機制,通過市場手段,增加傳統電源調峰的積極性。
其五,積極開展電能替代,為電力供應拓展新需求。大力推廣電鍋爐、電窯爐、熱泵、冰蓄冷、電炊具、電動汽車、電壓力、岸電等電能替代項目;政府應盡快出臺電價及財政扶持政策,促進電能替代工作有序高效開展,推動能源消費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
相關鏈接
美國:擴大對外基礎設施投資
二戰結束后,歐洲遭受戰爭重創,倚重歐洲市場的美國出口急劇下降,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1947年,美國時任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方案,即“馬歇爾計劃”。計劃實施后,鞏固和擴大了美國在歐洲的政治影響,更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及時消化了美國的過剩產能,為保持戰后美國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美歐經濟和戰略合作打下基礎。美國鋼鐵行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經濟危機對鋼鐵需求的影響以及西歐和日本鋼鐵出口對市場的擠占,美國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為應對過剩危機,美國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第一,大量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第二,提升管理效率,通過精簡機構,降低成本;第三,環保轉型,采用最新的工藝流程以此降低污染,淘汰落后產能。通過這幾個措施,美國鋼鐵行業逐步形成了以幾家大型鋼鐵企業為主導的行業格局。
日本:向海外轉移低端過剩產能,提升環境質量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日元持續大幅升值及對外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日本積極向海外投資,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包括:主動讓日元大幅升值,從而提高國內投資成本、降低海外投資成本,倒逼低端產業向海外轉移;提高環保標準,倒逼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產業向海外轉移或被淘汰。
日本水泥行業。1990年日本水泥產量達8628萬噸,產能嚴重過剩。日本采取了兩個措施:第一,依托市場競爭,淘汰過剩產能。第二,水泥轉型,向環保發展,通過垃圾焚燒提供水泥生產能源。通過以上兩個手段,日本小的水泥企業在競爭中不斷被淘汰,最后誕生了日本的三大水泥巨頭公司,而環保轉型,也讓日本的水泥生產成本不斷降低,水泥性能不斷提升。
歐盟:整合重組催生產業巨頭
20世紀90年代,歐盟的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為應對產能過剩,歐盟內部的鋼鐵行業開始大范圍整合和重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盧森堡阿爾貝德集團、法國于齊諾爾集團、英荷康力斯集團、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意大利里瓦集團等。大型鋼鐵集團的成立,既整合了鋼鐵生產,降低了鋼鐵產量,提升了企業效率,又增加了歐盟鋼鐵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到1999年,世界前10大鋼鐵企業中,歐洲鋼鐵企業占6家,生產規模最大的阿爾貝德集團粗鋼產量達到2200萬噸,規模最小的里瓦集團粗鋼產量也達到了1400萬噸。
新加坡:睦鄰友好合作,建設海外工業園區
充分利用活躍的亞太經濟和周邊國家潛力巨大的資源和市場,在海外建設工業園區,通過產業轉移實現本土產業升級。20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由政府主導,在關系友好的鄰國選址建設海外工業園區。目前,新加坡已在中國等多國建立10多個海外工業園區,不僅與周邊國家形成良好的區域合作關系,還通過產業轉移實現了本土產業升級。